咏柳
曾巩〔宋代〕
乱条犹未变初黄,倚得东风势便狂。
解把飞花蒙日月,不知天地有清霜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纷披凌乱的枝条还未改变淡黄的颜色,但依仗着东风的势力,它杨枝甩条,张狂已极。
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,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。
注释
倚:仗恃,依靠。
狂:猖狂。
解把:解得,懂得。
飞花:柳絮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张鸣 (合著者).宋诗选.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9-4:P136
2、
陶本一,范守纲等.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语文 九年级第一学期(试用本).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,2011年7月第四版,2014年5月第4次印刷:128 页脚注解4
赏析
《咏柳》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,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。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,他的文风,雍容平易,不露锋芒,而曲尽事理。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,如这首《咏柳》,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,借以讽刺邪恶势力。
诗的前两句是说: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,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,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,气势更加猖狂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、蔑视,它描写“乱条”如何倚仗权势,张牙舞爪,逞性妄为,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,亦即古人所谓“蓄势”。
蓄足了气势,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,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,警语立出:那些柳条
创作背景
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(1072)春,当时曾巩在齐州(今山东济南)任知州。与欧阳修、王安石不同,曾巩对宋代现状是相当满意的,认为宋兴以来,“世世治安,三代所不及”(《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》)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徐寒主编;汤一介,文怀沙学术顾问. 历代古诗鉴赏 中 全新校勘珍藏版[M]. 北京:中国书店, 2011:551.
2、
胡益民主编. 中外哲理名诗鉴赏辞典[M]. 北京:昆仑出版社, 1999:174-175.
简析
《咏柳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这首咏物诗通过描绘杨柳在东风相助之下柳枝狂飘乱舞、柳絮遮天蔽日的猖狂得志的形象,提出警告:秋天清霜降临后,正是柳叶凋零之时。诗人对政治上倚仗权贵得意忘形的小人进行了辛辣讽刺和严正指斥,指出他们虽然能猖狂一时,最终必归于失败。全诗比喻形象,状物与哲理交融,讽刺明显而不浅薄直露,寓意深刻,引人深思。
曾巩
曾巩(1019年9月30日-1083年4月30日,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-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),字子固,世称“南丰先生”。汉族,建昌南丰(今属江西)人,后居临川(今江西抚州市西)。曾致尧之孙,曾易占之子。嘉祐二年(1057)进士。北宋政治家、散文家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为“南丰七曾”(曾巩、曾肇、曾布、曾纡、曾纮、曾协、曾敦)之一。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。 526篇诗文 374条名句
临江仙·离果州作
陆游〔宋代〕
鸠雨催成新绿,燕泥收尽残红。春光还与美人同。论心空眷眷,分袂却匆匆。
只道真情易写,那知怨句难工。水流云散各西东。半廊花院月,一帽柳桥风。
浣溪沙·荷花
苏轼〔宋代〕
四面垂杨十里荷,问云何处最花多。画楼南畔夕阳和。
天气乍凉人寂寞,光阴须得酒消磨。且来花里听笙歌。
岳阳楼记
范仲淹〔宋代〕
庆历四年春,滕子京谪守巴陵郡。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废具兴,乃重修岳阳楼,增其旧制,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,属予作文以记之。(具 通:俱)
予观夫巴陵胜状,在洞庭一湖。衔远山,吞长江,浩浩汤汤,横无际涯,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,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,前人之述备矣。然则北通巫峡,南极潇湘,迁客骚人,多会于此,览物之情,得无异乎?
若夫淫雨霏霏,连月不开,阴风怒号,浊浪排空,日星隐曜,山岳潜形,商旅不行,樯倾楫摧,薄暮冥冥,虎啸猿啼。登斯楼也,则有去国怀乡,忧谗畏讥,满目萧然,感极而悲者矣。(隐曜 一作:隐耀;淫雨 通:霪雨)
至若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,上下天光,一碧万顷,沙鸥翔集,锦鳞游泳,岸芷汀兰,郁郁青青。而或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,浮光跃金,静影沉璧,渔歌互答,此乐何极!登斯楼也,则有心旷神怡,宠辱偕忘,把酒临风,其喜洋洋者矣。
嗟夫!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,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是进亦忧,退亦忧。然则何时而乐耶?其必曰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乎!噫!微斯人,吾谁与归?
时六年九月十五日。